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242章 13.04!第一个Pb出现了!
第(2/3)页
.5步/秒。
魏基、杨路、李海峰三位选手已被甩开起码两个身位以上,八步上栏的节奏在高海拔与顺风的双重影响下彻底紊乱。
第五栏过栏时,李海峰的起跨腿角度偏差5°,栏架被踢得摇晃作响,进一步拖慢了节奏。
砰砰砰。
第五栏落地后,谢文君的技术优势已转化为“碾压式领先”。
他的栏间节奏像“精准运转的钟表”,每一步的落地时间误差不超过0.05秒,呼吸与过栏形成“过栏呼气、落地吸气”的适配模式,氧气输送效率比常规呼吸方式提升10%。
此时赛道旁的计时器显示,他已用时7.8秒,比自己去年同期的成绩快……0.1秒!
甚至更多!
技改带来的红利与高海拔适应的成果。
在栏间赛道上完美融合。
第六栏过栏时,谢文君的摆动腿出现了一次“微调整”。
他的落地步长比预设值长0.03米,核心肌群瞬间收缩,将下一步的步长缩短0.02米,迅速回归节奏。
这种“动态调整”能力,是他在训练中通过“风洞模拟训练”打磨的成果。
在不同风速下反复练习栏间节奏修正,让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式调整”。
而张红林此时刚过第五栏,八步上栏的节奏滞后与高海拔发力衰减,让他的用时已达8.5秒,虽比范姜快0.1秒,却只能望着谢文君的背影咬牙追赶。
“谢文君已经领先了这么多,没有悬念了!”
杨剑之前这样解说还是用在刘祥他的身上没想到在后者退役之后,还有机会这么说。
真是感觉。
爽呆呆。
第七栏是110米栏的“耐力分水岭”。
高海拔下的氧气消耗在此刻达到峰值。多数选手会出现“栏间步频下降”“过栏时间延长”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
在谢文君身上都没有出现。
谢文君的技改优势再次显现——
七步上栏的启动领先,让他在前六栏节省了15%的体力。
此时的蹬地力度仍能维持在初始状态的88%。
步频稳定在3.7步/秒。
没有丝毫衰减。
他的过栏技术在此刻升级为“节能模式”。起跨腿的膝关节屈伸幅度从140°降至138°,减少了股四头肌的发力消耗。
摆动腿过栏时,脚尖微微内扣,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过栏时间虽略有增加,却节省了5%的体力。
这种“节能不减速”的平衡,是他在高海拔训练中总结的经验。
通过微调动作幅度,在耐力与速度间找到最优解。
赢不赢这场比赛开始之前就没有悬念。
就像是刘祥之前说的那样。
在亚洲比赛,只要他不失误。
那他就是冠军。
那现在这个说法换到了谢文君身上。
起码在国内,在亚洲。
这个说法都能说得通。
刘祥在洲际赛场的降维打击能力。
他基本都继承了下来。
毕竟在原本的时间线上,他就是亚洲的第一。
这个时间线上08年就来了二沙岛。
训练都过了这么些年头。
拿不出手才奇怪。
而且作为一个90后。
能在帝都世锦赛上拿出自己的最佳表现。
是一个运动员的基本渴望。
在国内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
不想在鸟巢的大赛里面。
崭露头角。
留下传奇。
留不下传奇,留下个数据和背影也行。
所以。
能不能赢对于谢文君来说还真不是那么的关注,因为他反正输不了。
就国内这一些人,根本不入他的法眼。
他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
接住八改七,借青唐城海拔和风速。
突破自己的极限屏障。
冲击更高点。
为帝都世锦赛做好准备。
砰砰砰。
第八栏落地后。
谢文君的目光已锁定终点线。
他的躯干前倾角度提升至30°,借助顺风的助力,步长再次突破2.7米,栏间节奏从“稳为主”转向“快为要”。
此时张红林的耐力问题开始凸显,过第八栏时,蹬地力度衰减至初始状态的75%,步频降至3.5步/秒。
过栏时间增至0.15秒。
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9个身位。
范姜虽在努力加速,却因前期核心消耗过大,第九栏过栏时出现轻微失衡,落地后不得不调整半步。
其实他的状态还不错,如果后面的速度能够正常起来,这一枪甚至可能跑到第二,可是……
不稳定,就是传统系列的运动员们经常出现的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
范姜在这里表现不好。
突然出现了变故。
好像也是情理之中。
第九栏是谢文君的“冲刺预热”。
他的摆臂幅度从30厘米增加至35厘米,借助摆臂的惯性提升步频,同时核心肌群全力收缩,将所有剩余体力集中于蹬地发力。
稀薄的空气里,他的呼吸频率从“两步一吸”切换为“三步两吸”。
高频浅呼吸让肺部气体交换效率最大化,确保快肌纤维在冲刺前获得充足氧气。
第十栏过栏。
青唐城的观众已站起身欢呼。谢文君的过栏动作如“行云流水”,起跨、腾空、落地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这在高海拔的第十栏极为罕见,足以证明他的技术稳定性与耐力储备。
落地瞬间,他的蹬地力度爆发至90%,步长达到2.8米。
像一道栏间闪电,朝着终点线疾驰而去。
因为领先的太多,在背影上。
甚至和某一个人。
略微有一些重合。
这个时候其余人已经完全被他拉开。
刘祥也很期待的看着。
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师弟,这一枪的目标是什么?
那就去。
做到吧。
距离终点线10米时,谢文君的摆臂幅度达到最大值,肩部肌肉全力收缩,带动身体向前俯冲。
1.3米/秒的顺风此刻成了他的“最后助力”,气流从他的身后推送,让他的冲刺速度再提0.1米/秒。
他的目光死死盯着终点线的白色。
核心肌群紧绷。
确保身体前倾的稳定性。
避免冲线时的失衡。
此时他的技术体系已进入“冲刺专属模式”,每一块肌肉的收缩、每一次呼吸的节奏、每一个关节的发力,都精准指向“以最短时间撞线”这一终极目标。
将技改成果、高海拔适应力与临场爆发力熔铸于最后10米的赛道上。
落地刹那,他的蹬地技术完成“最后一次升级”。
第十栏落地时的脚掌触地位置比预设偏左0.5厘米,这本是高海拔下易导致失衡的微小偏差,但他的核心肌群以0.008秒的速度完成“应急修正”。
右侧腹外斜肌瞬间收缩,带动骨盆向右微移1厘米,同时左腿膝关节蹬伸角度从138°增至142°,额外释放出5%的蹬地力量。
这一“偏差即修正”的反应,源于他赛前100组“栏间落地偏差训练”。
在跑道上随机设置0.3-0.8厘米的标记点,模拟落地偏差场景,让神经与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式纠错”,即使在极速冲刺中也能稳控姿态。
科学训练。
永远是运动员,能够保持好成绩的基础保障。
没有这个方面。
不稳定。
其实才是常态。
稳定。
其实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