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242章 13.04!第一个Pb出现了!
第(1/3)页
第2431章 13.04!第一个Pb出现了!
“预备——”
发令员的声音穿透稀薄空气,八名选手的臀部同时抬高。
谢文君的左腿膝关节弯曲至135°,这是他在训练中测算出的“高海拔发力黄金角”——既能保证蹬地时的力量输出,又避免了过度弯曲导致的启动迟滞。
张红林的臀部抬高幅度比谢文君低3厘米,八步上栏的预备姿势让他的重心更靠后,试图用“稳启动”应对高海拔。
范姜的小腿肌肉紧绷如弦,起跑反应快的优势在此刻显露无遗,脚踝已开始微微蓄力。
枪响瞬间,谢文君的技改成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爆发。左腿蹬地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力度达到平原状态的95%,这得益于他赛前两周的“高海拔爆发力专项训练”。
也就是每天1小时的低氧舱负重蹬地练习,让肌肉适应了缺氧环境下的发力模式。
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顺着核心肌群快速传导,右侧腰腹肌肉同步收缩,像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的身体向前牵引,第一步步长精准落在2.1米的预设位置,脚掌前掌触地时。
1.3米/秒的顺风刚好吹过他的脚踝。
为步长延展提供了0.005米的助力。
第二步,谢文君的步长增至2.2米,核心开始发挥“节奏调控”作用。
腹直肌轻微收缩,将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28°,既减少了高海拔下的平衡维持消耗,又让视线能清晰锁定第一栏的栏架位置。
此时张红林刚完成第三步,八步上栏的节奏让他的步频比谢文君慢0.1步/秒,虽蹬地力度不弱,却已被拉开半个身位。
范姜的起跑反应优势显现,第二步步长达到2.15米,但……核心控制不足导致躯干出现轻微晃动,步长稳定性比谢文君差10%。
第五步是七步上栏的“关键衔接点”,谢文君的步长突破2.4米,这是他技改的核心突破。
通过调整髋关节的前送幅度,让每一步的步长递增幅度从0.1米提升至0.15米,仅用五步就完成了八步上栏需六步才能达到的距离。
此时他的呼吸与步频形成“两步一吸”的精准适配,吸气时胸腔轻微扩张,借助顺风带来的气流,让氧气交换效率提升8%,避免了高海拔下的呼吸紊乱。
魏基、杨路等选手此时已明显落后,八步上栏的节奏在高海拔下被打乱,第四步的步长比预设值短0.1米。
只能眼睁睁看着谢文君的身影越来越远。
“等等,这是……”
“有人反应了过来。”
“这是要……”
“七步上栏吗?”
一些专业人士已经猜到了这一步。
但是也仅仅只是猜到。
因为没有看到谢文君实际做到之前。
他们也不敢确定,就是这样。
毕竟现在在国内,除了刘祥,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用这样的技术动作去攻栏。
刘祥也在电视里看着。
他的目光则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谢文君可以更早的时候练出这个技术,那么对于他来说上限还能更高一点。
刘祥人虽然退役了。
但是他的心肯定还是在跨栏上。
而且这个时间线上课和原本的时间线上不同。
他可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登上巅峰,王者复仇之后再退役。
那这种退役就显得……光芒万丈。
所以他自己现在的风评和心态。
截然不同。
原本的时间线上,连续发生这样的全国级网暴,还是同样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两次。
换个人怕是早就抑郁了。
刘祥,还算是好的。
只是后来也不太出现在大众面前。
不能不说,这绝对和他连续两次被全国级网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个时间线上不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的开朗活泼一些就……也很正常。
第七步。
谢文君的脚掌精准落在距第一栏0.3米的“起跨点”,这一步的步长达到2.5米,是他目前能达到的最大值。
起跨的膝关节瞬间屈伸至140°。
踝关节绷至极限。
身体重心随起跨动作向上提升15厘米。
这一高度经过反复测算,既能轻松过栏,又避免了过度抬高导致的时间浪费。
此时张红林刚完成第六步,八步上栏的节奏让他距离第一栏还有两步距离,范姜虽已接近起跨点,却因核心晃动导致起跨腿的角度偏差3°……
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
可是后续。
已经是埋下了隐患。
当谢文君的身体腾空越过第一栏时,青唐城的观众爆发出第一声欢呼。
他的过栏姿势如“羚羊跨涧”,摆动腿部的脚尖距栏架顶部仅5厘米,过栏时间压缩至0.12秒,比他八步上栏时快0.03秒。
其实按道理来说,应该能快更多。
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好。
实战能够施展出来已经是不容易。
先做出来,再去精益求精。
就是现在孙海瓶团队想要谢文君去实现的事情。
1.3米的顺风在此刻发挥最大作用。
气流从他的腋下穿过,减少了过栏时的空气阻力,落地时的步长稳定在2.3米,没有因高海拔的落地冲击出现丝毫踉跄。
而张红林此时才刚起跨,八步上栏的节奏滞后让他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一点五个身位。
范姜的过栏动作因角度偏差。
落地时脚掌滑动了2厘米。
步频瞬间下降0.05步/秒。
第一栏落地后,谢文君进入“栏间节奏黄金期”。
七步上栏带来的“启动领先”。
让他无需在栏间刻意加速,只需维持技改后的“三步过栏”节奏即可稳定优势。
他的栏间步长固定在2.7米,这是110米栏栏间他目前的“最优步长组合”。
三步刚好覆盖9.14米,步频保持在3.8步/秒。
既不浪费体力,又能保证过栏效率。
高海拔环境下,他的核心控制技术成了“稳节奏”的关键。
每一次过栏前,腹外斜肌都会提前0.02秒收缩,将髋关节向前提拉,确保起跨腿的发力角度稳定在140°。
过栏时,竖脊肌紧绷如钢索,维持躯干的直线姿态,避免了缺氧导致的身体扭转。
这种核心控制能力,是他在技改中额外强化的内容。
每天1小时的核心稳定性训练。
让腰腹肌肉的耐力提升20%。
即使在6栏连续过栏后。
核心张力仍能维持在初始状态的85%。
配合1.3米/秒的顺风在栏间形成“助力带”。当谢文君摆动腿过栏时,气流从他的大腿内侧穿过,推动身体向前的同时,减少了摆动腿的空气阻力,过栏时间稳定在0.12秒,没有出现丝毫波动。
而张红林此时正陷入“高海拔栏间困境”——
所谓的“高海拔栏间困境”。
就是他的栏间步长虽能达到2.65米,但每过一栏,蹬地力度就衰减2%,第三步落地时的反作用力已降至平原状态的80%。
过栏时间从第一栏的0.13秒增至第三栏的0.14秒,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2.5个身位。
范姜的“起跑优势”在第三栏后彻底消失。他的栏间核心控制不足在高海拔下被放大,过栏时躯干前倾角度波动在25°-30°,导致步长忽大忽小。
第四栏过栏时,摆动腿的脚尖险些碰到栏架,落地时踉跄了一下,步频骤降至3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