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243章 距离你!就剩0.14秒的距离
第(2/3)页
形成第二梯队。
袁奇奇、林慧君的启动稍慢,落在第三梯队。
王宣和程冲则因启动时的发力偏差,暂时处于末尾。此时赛道上的身影已拉开层次,陈娟的曲臂起跑像一把锋利的刀,在起跑阶段就刻下了领先的印记,而青唐城的高原空气,似乎并未对她的爆发造成明显阻碍。
这得益于她赛前针对性的低氧舱训练,让肌肉适应了缺氧环境下的快速发力模式。
进入弯道加速阶段,陈娟的“曲臂起跑”优势转化为“加速惯性”。
她的曲臂摆臂在启动后自然延续,无需调整动作形态,让她能更早将注意力集中在弯道发力上。
此时她的核心开始发挥关键作用,腹外斜肌轻微收缩,带动身体向弯道内侧倾斜3°。
这一倾斜角度经过反复打磨,既能利用弯道向心力提升速度,又避免过度倾斜导致失衡。
她的蹬地方式这个赛季开始偏向“外侧发力”。
左脚蹬地时脚掌略微外旋,借助地面反作用力增强向内侧的向心力。
右脚蹬地则保持正向发力,确保前进动力不衰减。
这种“内外协同”的蹬地策略,让她在弯道加速时的速度提升比直道更明显,15米处的瞬时速度已超过其她选手0.5米/秒。
韦勇丽此时正全力追赶,她的直臂起跑调整完毕,摆臂幅度增大,试图通过“宽幅摆臂”提升步频,但高原空气的阻力让她的摆臂略显吃力,每一次后摆都需要额外消耗5%的体力。
而且这么跟下去。
自己会……
首先撑不住。
20米。
陈娟的领先优势扩大继续中。
她的摆臂频率始终稳定,肘部夹角在90°-100°间动态调整,前摆时借助惯性自然抬升,后摆时则刻意压低,形成“前高后低”的摆动轨迹,这种轨迹能更好地配合弯道身体倾斜,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此时她的呼吸与摆臂形成“苏之呼吸法”的节奏,吸气时胸腔轻微扩张,借助摆臂后摆的惯性,让氧气交换效率提升8%,这在缺氧的高原环境下尤为关键。
韦勇丽没有放弃追赶,她的核心控制能力开始显现,身体向弯道内侧倾斜角度增至4°,试图通过更大的向心力提升速度。
蹬地力度比启动时增强10%,但快肌纤维在高原环境下的激活效率略低于平原,导致速度提升幅度有限,始终无法缩小与陈娟的差距。
不过她本来也没有想过击败陈娟。
可以接近。
利用和陈娟对决机会,提高自己的极限。
已经足够了。
这点韦勇丽想的很明白。
梁晓静、孔令薇、葛曼奇组成的第二梯队竞争激烈。
三人几乎并驾齐驱。
梁晓静的摆臂更轻盈。
孔令薇的蹬地更有力。
葛曼奇则凭借稳定的节奏紧紧咬住。
三人之间的差距目前不足0.1米。
25米。
陈娟的曲臂摆臂与弯道发力形成了完美闭环。她的手臂摆动不再是单纯的“助力”,而是与核心倾斜、蹬地发力深度绑定。
左臂后摆时,左侧腹外斜肌同步收缩,带动身体进一步向内侧倾斜。
右臂前摆时,右侧核心肌肉放松,维持身体平衡。
这种“摆臂-核心-蹬地”的联动,让她的每一步都像在弯道上“贴地滑行”,速度持续提升。
而其她选手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动作衔接的微小滞涩。
陈娟实力的提升。
这几年有目共睹。
30米弯道加速结束时,陈娟的领先优势已达六七八个身位,甚至更多。
计时器显示她用时3.65秒,比韦勇丽快0.25秒。
韦勇丽以3.9秒紧随其后。
梁晓静、孔令薇、葛曼奇几乎同时冲过30米标记,用时均为4.0秒。
袁奇奇和林慧君落后0.2秒,处于第三梯队。王宣和程冲则因弯道加速时的节奏紊乱,已落后第一梯队近2个身位。
此时的赛道上,陈娟的切线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不仅在启动阶段占得先机,更在弯道加速中持续扩大优势,而高原环境似乎成了她技术优势的“放大器”。
40米。
陈娟的身体倾斜角度始终稳定在3°,核心肌群像精密的控制器,实时微调腹外斜肌的收缩力度,确保在弯道弧度变化时,身体重心始终落在最佳发力点。
蹬地时,她不再追求极致的爆发力,而是通过“适度发力”维持步长,左脚外旋角度略有减小,避免过度消耗小腿肌肉。
即使在持续加速中,胸腔起伏也保持平稳,没有出现其她选手常见的呼吸急促。
弯道极速。
弯道极速阶段是200米比赛的“速度峰值区”,也是对选手技术与身体极限的终极考验。
陈娟的“曲臂起跑”优势在此刻转化为“极速续航”,她的摆臂频率达到全程最高,肘部夹角缩小至90°,摆臂轨迹更贴近身体,每一次摆动都像在为身体“助推”。
此时她的身体倾斜角度增至4°。
借助弯道向心力。
将蹬地产生的爆发力最大限度转化为前进速度。
她的蹬地技术进入“高效爆发”模式,左脚外旋角度恢复至最大,脚掌触地时的发力点精准落在身体重心正下方,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达到85%,远超常规的80%。
这种精准的蹬地控制,是她在低氧舱训练中反复优化的成果——
通过模拟高原环境,调整脚掌触地角度,确保在缺氧状态下也能维持高效的发力输出。
此时她的瞬时速度达到全程峰值,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从她与其她选手的差距拉大速度来看,已明显超越了对手的极速水平。
韦勇丽的极速表现同样出色,她的摆臂在此时展现出稳定优势,双臂摆动的对称性比陈娟更出色,这让她在弯道极速中保持了良好的平衡。她的蹬地力度虽有下降,但凭借强大的肌肉耐力,仍能维持较高的推进力,只是在速度峰值上逊于陈娟。
对比之前,这里身位差距继续扩大,但……
比去年要小一些。
这意味着韦勇丽已在借助比赛,逼出自己的极限。
而陈娟仍在掌控节奏。
第二梯队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梁晓静与孔令薇展开直接对抗。70米处,孔令薇突然发力,借助一次强劲的蹬地加速,身体倾斜角度增至5°,试图从内侧超越梁晓静。
梁晓静反应迅速,立即调整摆臂频率,同时减小身体倾斜角度,借助外侧跑道的空间优势,死死守住身位。
两人的身影几乎重叠,脚掌落地的声音在赛道上密集响起,形成急促的“咚咚”声,葛曼奇则被两人拉开半个身位,只能加速追赶,却因耐力消耗,始终无法拉近距离。
陈娟的摆臂出现细微调整,肘部夹角增大至95°,摆臂幅度略有增加。
这是她为即将到来的“过弧顶”做准备,通过微调摆臂,提前为身体重心的转移蓄力。
肺部气体交换效率始终维持在高位。
这让她的快肌纤维在高强度发力中没有陷入缺氧状态,为后续的过弧顶和下弯道保留了充足的体力。
韦勇丽的极速持续时间比预期更长,她的核心肌肉虽已紧绷到极限,却仍能维持身体倾斜角度,蹬地时的脚掌触地时间缩短至0.06秒,这是她目前能达到的最短触地时间,几乎是“脚刚落地就弹起”,展现出强大的肌肉控制能力。
但她的呼吸已明显急促,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细微的喘息声,耐力储备即将触及极限。
过弧顶。
是弯道与直道衔接的关键节点,也是选手最容易出现节奏紊乱的区域。
陈娟在此刻展现出强大的调整能力,她提前两步就开始为过弧顶做准备。
左臂摆臂幅度减小10%,右臂摆臂幅度增加10%,通过左右摆臂力度的差异。
带动身体重心向外侧轻微转移。
为脱离弯道向心力做铺垫。
她的身体倾斜角度从4°逐步减小至2°,核心肌群以“渐进式放松”的方式调整腹外斜肌的收缩力度,避免因倾斜角度骤变导致失衡。
蹬地时,左脚外旋角度快速减小,从最大幅度降至5°,右脚则保持正向发力,形成“左调右稳”的蹬地策略,让身体在过弧顶的瞬间,既能顺利脱离弯道轨迹,又不影响前进速度。
此时她的呼吸刻意停顿了0.1秒,在过弧顶的关键瞬间,避免呼吸动作干扰核心调整——这是她在训练中总结的“弧顶屏息技巧”。
通过短暂屏息,让核心肌群获得更稳定的发力环境,确保重心转移的精准度。当她的身体完全通过弧顶时,重心偏差不超过0.5厘米,几乎是“零误差”过弧顶,这一技术细节的把控,让她在衔接阶段没有浪费丝毫速度。
显得老辣有行云流水。
25岁的陈娟。
进入自己的巅峰期。
身体机能和技术开始结合的一个巅峰。
韦勇丽过弧顶时的调整就……略显仓促。
她直到距离弧顶1米处才开始减小身体倾斜角度,导致重心转移出现0.1秒的滞涩,蹬地时脚掌出现轻微滑动,步频瞬间下降0.1步/秒。
虽然她迅速通过摆臂的稳定优势找回节奏,但仍被陈娟再拉开1个身位。
梁晓静的过弧顶动作中规中矩,借助宽距摆臂形成的稳定支撑,重心转移误差控制在1厘米内,却因呼吸节奏与动作衔接出现微小错位,过弧顶后速度略有下滑,被孔令薇趁机缩小了0.05个身位。
孔令薇过弧顶时选择“激进式调整”,身体倾斜角度骤降至1°,试图通过快速转向直道抢占内侧路线,却因核心控制不足导致上半身出现轻微晃动,摆臂节奏被打乱,不仅没能超越梁晓静,反而让身后的葛曼奇拉近了距离。
葛曼奇则采取“保守调整”,过弧顶时保持较小的身体倾斜角度,虽然速度损失较少,但也错失了超越机会,依旧稳居第五。
下弯道。
过弧顶后进入下弯道阶段,赛道弧度逐渐平缓,这里要求选手需从“弯道发力”转向“直道发力预备”。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在维持速度的同时,完成发力模式的切换”。
陈娟的切线技术,在此刻再次展现优势,她的双臂摆动幅度同步增大,肘部夹角恢复至95°。
摆臂轨迹从“贴身摆动”转为“前后舒展摆动”,为即将到来的直道冲刺储备摆臂助力。
她的蹬地模式彻底摆脱弯道“内外协同”策略,左右脚均采用正向发力,脚掌触地时完全平行于赛道中线,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稳定在83%,既保证前进动力,又避免过度发力导致体力消耗。
核心肌群的工作重心从“维持倾斜平衡”转向“稳定躯干刚性”,腹直肌和竖脊肌同步收紧,将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33°,为直道阶段的进一步加速预留空间。
韦勇丽在下弯道阶段展现出强大的肌肉控制力,她的直臂摆臂幅度增至最大,试图通过“宽幅摆臂”提升步频,弥补过弧顶时的速度损失。
蹬地时她刻意增强了右腿发力力度,让步长恢复至巅峰状态,虽然无法缩小与陈娟的差距,但成功稳住了第二的位置。
此时她的快肌纤维已进入高强度工作状态。
运动服被汗水浸透大半。
颈部肌肉因呼吸急促微微颤动。
却仍咬牙维持着稳定的发力节奏。
第二梯队的“三强争霸”进入白热化。梁晓静意识到孔令薇的追赶压力,在下弯道阶段主动提升摆臂频率,借助顺风优势,摆臂时的空气阻力比孔令薇小5%,让她在步频上占据微弱优势。
孔令薇则凭借更强的蹬地爆发力,时不时通过一次强劲的蹬地试图超越,两人的身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