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243章 距离你!就剩0.14秒的距离
第(3/3)页
影在赛道上几乎重叠,脚掌落地的声音密集如鼓点,难分伯仲。
葛曼奇则死死咬住两人。
她的发力模式切换最为流畅,虽没有明显的加速动作,却凭借稳定的节奏,让与前两人的差距始终维持在3个身位内。
等待冲刺阶段的机会。
砰砰砰砰砰。
准备弯道进直道。
这也是200米开始完整把身位差距,展现出来的时候。
陈娟的下弯道技术已完全过渡至“直道预备状态”,她的摆臂轨迹更偏向前后伸展,核心刚性十足,躯干前倾角度保持稳定,只待进入直道后全力爆发。
此时她的速度没有丝毫衰减,反而因顺风助力和发力模式的顺畅切换,呈现出轻微的上升趋势。
韦勇丽的耐力开始出现明显下滑。
这让她的蹬地力度比85米时下降10%。
步频虽仍保持高位,但推进力已不如前,呼吸频率加快至每秒2次,胸腔起伏幅度增至4厘米,每一次吸气都带着明显的喘息声。
但她依旧没有放弃,凭借多年比赛积累的经验,死死守住节奏,不让身后的第二梯队有超越的机会。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陈娟她的核心肌群瞬间收紧,躯干前倾角度从33°增至36°,这一调整让身体重心进一步前移,为直道加速提供更强的前倾惯性。
蹬地技术进入“直道爆发模式”,左右脚发力力度完全一致,脚掌触地时的发力点精准落在身体重心正下方,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飙升至88%。
这是她全程最高的发力效率。
得益于切线技术带来的前期体力节省,让她在此时仍有充足的爆发力储备。
进入直道的瞬间,陈娟的呼吸节奏切换为“两步一吸”,吸气时胸腔快速扩张,借助顺风带来的气流,让氧气在0.1秒内完成交换,为快肌纤维注入新的能量。
她的步长明显增加,每一步都比下弯道阶段长0.05米,步频却没有下降,速度在进入直道后瞬间提升。
像一道离弦的箭。
朝着终点线疾驰而去。
韦勇丽进入直道时的衔接略显滞后,她的直臂摆臂从“宽幅”转为“标准”用了0.02秒,这一短暂的调整时间让她错失了第一时间加速的机会。
但她迅速凭借强大的肌肉记忆找回节奏,躯干前倾角度增至34°,蹬地力度恢复至巅峰状态的80%,虽然速度提升幅度不如陈娟,却也成功稳住了与第二梯队的差距。
此时她的视线死死盯着陈娟的背影,双腿发力频率提到最高,试图在直道阶段缩小差距。
第二梯队的“三强争霸”在进入直道时迎来转折。梁晓静率先完成衔接,她的宽距摆臂在直道上转化为稳定优势,摆臂时的平衡控制比孔令薇和葛曼奇更出色,进入直道后步长立即增加,瞬间拉开与两人的距离。
孔令薇进入直道时出现微小失误,摆臂与蹬地的衔接出现0.01秒的滞涩,步频短暂下降,被梁晓静拉开0.5个身位。
葛曼奇则凭借“无缝衔接”的优势,紧随孔令薇身后,两人的差距缩小至1个身位。
几乎是肩并肩冲刺。
直道对决。
开始比拼速耐维持能力。
心肺能力。
甚至。
意志能力。
130米处。
陈娟的目光第一次扫向两侧——没有任何人。
往后看了看。
才能清晰看到身旁跑道上韦勇丽的追赶姿态,也能瞥见第二梯队的激烈竞争,但她的动作没有丝毫波动,反而通过微调摆臂幅度,进一步稳定节奏。
对比陈娟的轻松,韦勇丽就艰难了许多。
她的快肌纤维已进入“疲劳临界状态”。
前面为了跟住陈娟,似乎有些……
太猛了点。
这导致每一次蹬地都伴随着肌肉的酸痛。
却仍凭借多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维持着稳定的步频和步长。
她的直臂摆臂幅度虽有减小,却依旧对称有力,躯干前倾角度始终保持34°,没有因疲劳出现后仰。
150米处,她的呼吸已急促。
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粗重的喘息声。
却仍死死咬住陈娟的背影。
就想着可以更快一些。
第二梯队150米处迎来关键转折。孔令薇突然启动“终极爆发”,她的蹬地力度骤增,步长瞬间增加0.1米,摆臂频率达到全程最高,试图从旁边超越梁晓静。
梁晓静察觉到威胁,立即回应,她的摆臂幅度增大,借助顺风优势,让步频与孔令薇持平,两人的身影再次重叠,赛道上响起密集的“咚咚”声。
引得看台上的观众阵阵叫好。
都是小姑娘。
跑起来英姿飒爽。
的确是不错的风景线。
不过……
160米处,孔令薇的“终极爆发”开始显露弊端。
快肌纤维的过度激活导致她的右腿出现轻微痉挛。
步长瞬间缩短0.05米。
这时。
被梁晓静拉开半个身位。
葛曼奇趁机超越孔令薇,暂列第四。
孔令薇则因痉挛不得不减速调整,瞬间落后葛曼奇0.02个身位,从“竞争者”沦为“追赶者”。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
你没有处理好细节和战术选择。
那么落后和领先。
就是一线之隔。
短道项目。
可没有时间让你多想战术。
失误了。
就是落后。
除非你是陈娟实力在亚洲超群。
不然失误就是等于……
落后。
180米处。
陈娟已能清晰看到终点处的电子计时感应线,她的曲臂摆臂幅度略有减小,却依旧稳定,核心肌群开始为“冲线动作”蓄力。
此时她的速度虽略有下降。
却仍远超其她选手。
领先韦勇丽的优势扩大五六米。
冠军几乎已成定局。
就看最终。
成绩多少。
会不会。
也刷个个人Pb。
190米。
韦勇丽的耐力已彻底透支,她的双腿开始出现轻微颤抖,每一次蹬地都显得异常艰难,却仍没有放慢脚步,目光死死盯着终点线,试图在最后阶段刷新成绩。
190米处,她的呼吸已近乎紊乱,却仍凭借本能维持着发力节奏。
展现出职业运动员的极致素养。
二沙岛的疲劳训练。
没有白费。
现在起了效果。
195米处,第二梯队的排名彻底定格。
梁晓静凭借稳定的发挥,领先葛曼奇。
葛曼奇紧随其后,与孔令薇的差距扩大。
孔令薇调整好痉挛后全力冲刺,却已无力回天,只能稳居第五。
袁奇奇和林慧君的差距缩小至0.03秒,两人在最后阶段展开“第六名之争”,脚掌落地的声音密集如鼓,难分先后。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陈娟她们先到了这里。
195米。
距离终点线5米。
陈娟的听觉里只剩自己也开始粗重的喘息和脚掌砸在跑道上的闷响,视线里那道嵌在地面的黑色电子感应线,成了此刻唯一的焦点。
因为这一场没有放。
那么冲击极限。
必然会有这样的时候。
既然是极限。
不可能不累。
只见她的曲臂摆臂幅度骤然收窄。
肘部夹角锁定在85°。
不再追求摆臂助力。
而是让双臂自然贴在身体两侧。
像收紧羽翼的飞鸟。
将所有力量都收归核心。
这是她赛前反复演练的“冲线蓄力”动作,为的就是最后一刻的精准发力。
4米。
她的核心肌群猛地绷紧,腹直肌像被瞬间拉拽的钢索,硬生生将上半身再往前顶了半寸。
3米。
陈娟的下颌线绷得死紧,汗水顺着脸颊滑落,砸在跑道上溅起细小的塑胶颗粒。
还没等落地。
她的胸腔已主动向前……
挺出。
这都要成了她的标志性动作。
布朗听到,肯定要含泪点赞的。
电子计时判定成绩的核心是躯干过线,她比谁都清楚。
所以这半寸的前倾。
可能就是……
打破个人纪录的关键。
她的视线死死钉在感应线上,瞳孔因高度专注微微收缩,连稀薄空气划过皮肤的触感都变得模糊。
整个世界里只剩自己的呼吸。
心跳。
和那道等待被冲破的感应线。
2米。
她的双腿出现了一丝生理性震颤。
连续200米的高强度爆发,快肌纤维早已抵达疲劳边缘,但她的核心没有丝毫松动……
反而像铁钳般箍住躯干,维持着36°的前倾角度。此时1.4米/秒的顺风从身后推送而来,吹动她额前汗湿的碎发。
却没让她的姿态有半分偏移。
反而像一双无形的手。
推着她向终点再快一步。
“看看陈娟能否打开22.20!”
1米。
陈娟做了最后一个动作。
她猛地沉肩。
将胸腔下缘再往下压了压。
同时收住摆动的双腿。
让身体以“近乎平移”的姿态扑向终点。
这一瞬间。
感观放大。
她能清晰感觉到自己的运动服……
擦过感应线上方的气流。
甚至能瞥见赛道旁计时器跳动的红色数字,此时显示……
22.17。
神经紧绷到极致。
连呼吸都在这一刻短暂停滞。
开了。
开了22.20!
打开了!
当陈娟胸腔下缘擦过黑色感应线的刹那。
跳动的数字骤然定格在“22.15”。
修正成绩。
22.15!
比刚刚还要快几分!
惯性带着陈娟往前冲了三步才踉跄着稳住。
她撑着膝盖大口喘气,稀薄的空气钻进肺里像带着细沙。
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胸腔的剧烈起伏。
双腿控制不住地发抖。
却不是无力。
是拼尽全力后的生理性震颤。
不过。
她的身体疲惫。
可精神上。
却是神采奕奕。
22.15。
距离雪梅姐的纪录。
又进了一步啊。
这。
就是现在陈娟的目标。
也是200米继续跑下去的原动力。
不然200米多累啊。
关注度也不如百米。
不是有心里的需求和目标。
还真不需要这么拼。
毕竟100米。
她已经创造了大赛历史。
功成名就。
“个人新纪录!”
“距离立雪梅的成绩,只差0.14秒!”
“终于有人,看到前面立雪梅的200米背影了!”
“而且还是咱们种花家的人!”
0.14秒了。
立雪梅看着,其实陈娟200米天赋不如100米。
她也看得出来。
但人家还是全力以赴。
接近自己的成绩。
这。
不就是后辈运动员。
真正该做的事情吗?
立雪梅看着。
接受采访的时候,只有一句话——
“如果谁可以破我的亚洲纪录。”
“那肯定是她。”
“咱们的高马尾女孩。”
这话一出。
陈娟的标签。
就多了一个。
网络上也开始用高马尾。
来代指她。
当然。
大部分都是善意。
都是期待。
都是祝福。
22.15。
陈娟交出了一个几乎满分的成绩单。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