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 章 向建民要钱受阻,李剑锋投资东洪_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39 章 向建民要钱受阻,李剑锋投资东洪

第(1/3)页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流传千年的老话,在东洪县城关镇,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向建民感慨这几乎是基层干部赖以生存的呼吸法则。

西关餐馆的烟火气,混杂着白酒的辛辣、大锅炒菜的浓香和土灶柴火未散的烟熏味。东洪县委常委、城关镇新任党委书记向建民,借着这顿饭,总算把工业开发区征地补偿款这笔糊涂账的脉络摸了个大概。

县里搞工业开发区,征了西关、刘店两村的地。当初画饼充饥,承诺“农转非”和安排进厂。县政府倒是想兑现,可县里那几家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规模小,经营困顿,自顾不暇,哪有余力安置失地农民?只能退而求其次,许诺安排到开发区内的私营企业。可问题来了:环美公司、毕瑞豪的坤豪农资厂、石油生产公司这些厂子,大多厂房还在建设中,招工更是遥遥无期。就连开发区的基础建设,环美公司的厂房是由平安县建筑队承建的,工人也是平安县招来的,城关镇连汤都喝不上几口。村民们自然不干,去企业闹过几次。企业理直气壮:钱?早就一分不少交给县财政了!至于这钱进了哪个口袋,卡在哪个环节,为啥没落到村民手里?这就成了县里有关部门、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城关镇政府三方踢来踢去的皮球——谁都不想得罪上级,更不愿担这个责任。

西关餐馆是城关镇上不得台面的小馆子,胜在味道实在、分量足。油腻的圆桌上,摆着几盘家常菜:酸辣土豆丝油光发亮,辣椒炒肉肥瘦相间泛着酱色,一大盆萝卜炖羊肉咕嘟着热气。向建民居中主位,镇长朱峰作陪,对面是西关村支书黄志修、刘店村支书刘进才,还有几位两委班子的干部作陪。几瓶“高粱红三年陈”立在桌上,瓶盖早已拧开。

这顿饭,说是接风,实则是摸底,更是要钱的前奏。黄志修、刘进才头回和这位年轻的县委常委、城关镇书记喝酒,心里没底,带着点拘谨。朱峰坐在旁边,脸上堆着笑,眼底却藏着几分城关镇“老人”的审视,似乎想掂掂这位空降书记的分量。酒过三巡,村干部轮番敬酒,向建民杯杯见底,面不改色。在平安县工业园区和市委办历练过,场面上的酒量是基本功。

朱峰看火候差不多了,放下筷子,摆出城关镇老大哥的姿态笑道:“老黄、老刘啊,拿这二钱的小盅跟向书记喝,诚意差点意思吧?咱东洪老话说得好,‘酒风看作风,酒品看人品’。我看,按老规矩,换大碗!这才显出咱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嘛!”他说得在理。东原官场底层,过去物资匮乏,酒度数低,喝酒多用碗,显得豪爽。这规矩传下来,就成了检验“实在”与否的标准,尤其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之间。

几双眼睛齐刷刷看向向建民。黄志修、刘进才有些局促,但也带着隐隐的期待。

向建民摆摆手,脸上挂着温和的笑,语气平稳:“朱镇长这话在理。不过啊,喝酒喝的是情谊,是心情。喝多喝少,心意到了就成。今天这顿酒,咱们喝得高兴。”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黄、刘二人,声音沉了些,“但下午,我得去县里给你们要钱呐。这眼瞅着年根了,县里不少部门都开始关门歇业,人心早散了。现在去堵门,人家给不给面子还两说。我估摸着,怎么也得给你们抠出三四十万来,让大家过个安稳年。”

他顿了顿,看着服务员端上来的几个粗瓷大碗,接着对朱峰说:“时间紧,任务重。真要把我灌趴下了,这钱谁去要?你们自己去县财政局拍门?”语气平淡,却点中了死穴。

黄志修、刘进才一听,脸上的酒意都醒了大半。钱!这才是命根子!两人连忙摆手:“哎哟,向书记说得对!喝酒不能耽误正事!特别是这要钱的大事!小盅好,小盅好!意思到了就行!”

朱峰刚想说“碗都拿来了”,向建民却伸手拦住服务员,指着碗对朱峰笑道:“碗既然拿来了,没有撤回去的道理。刘书记、黄书记啊,咱们西关、刘店今年的工作干得扎实不扎实,这个镇长最有发言权。快过年了,朱镇长更要和咱们基层的老支书、村干部加深感情,保持沟通嘛。我看,这碗酒,你得代表镇党委、政府,好好敬敬两位老支书和辛苦一年的两委干部!”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抬高了朱峰,又把“加深感情”的责任稳稳扣在他头上。黄志修、刘进才心头一热:这位书记没架子,说话在理,还想着替他们要钱。两人立刻响应,拿起大碗就倒酒:“对对对!朱镇长,您得代表镇里,我们敬您!”

朱峰看着那满满当当、快溢出来的两大碗“高粱红”,头皮发麻。这几天他天天泡在酒里应酬,胃早就开始造反。向建民这轻飘飘几句话,就把“火力”全引到了他身上。“老黄、老刘,你们这立场转得也太快了吧?”朱峰苦笑着,试图挣扎。

“朱镇长,您可是老城关了,这点酒算什么?向书记都发话了,下午给您放假!”黄志修笑着,不由分说地把酒碗塞到朱峰手里。刘进才也端着碗凑过来:“就是就是,朱镇长海量!酒风看作风嘛!”

向建民笑眯眯地补了一句:“朱镇长,我给你放假,下午好好休息。要钱的事,我去跑。”

众目睽睽之下,朱峰骑虎难下。看着眼前晃动的酒碗和众人“期盼”的眼神,他咬咬牙,硬着头皮,咕咚咕咚把两大碗白酒灌了下去。辛辣的液体像火线一样烧灼着他的食道和胃,脸上瞬间涨得通红。

看着朱峰强忍不适的样子,向建民先是给朱峰盛了一碗羊汤,才端起自己的小酒盅:“老黄、老刘,感谢理解。这杯,我敬大家,预祝我们年前能把钱要到手,让大家过个好年!”

一顿饭,主宾尽欢。向建民把该了解的都了解了,该表达的也表达了,更重要的是,把“要钱”的责任扛在了自己肩上,也初步赢得了黄、刘这些“地头蛇”的几分信任。

散席后,向建民没耽搁。年关逼近,那笔悬而未决的征地款就是颗定时炸弹,尤其在外地打工的人都回乡的节骨眼上,处理不好容易炸锅。他直接叫了镇里的汽车,直奔县财政局。

去财政局,向建民没提前打招呼。他心里明镜似的:打了招呼,对方有了准备,反而容易横生枝节,生出无数“对策”。他只对司机说:“去财政局。”

到了财政局,他亮明身份是城关镇书记。局办公室一个年轻办事员看他年纪轻,面生,以为是普通乡镇干部,也没多想,毕竟城关镇的副书记还是有两三个,很是客气但公式化地把他引到了二楼一间会议室:“向书记,您稍坐会儿,我们王局长在忙,我这就去汇报。”

这一“稍坐”,就是半个多小时。冬日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窗户,灰尘在光柱里飞舞。向建民不急不躁,拿起桌上几份沾着油渍、卷了边的旧报纸翻看起来。不知道那年的《东原日报》上,还刊登着李显平意气风发地参加东洪高标准公路开工仪式的新闻照片。向建民嘴角微抿,感叹道真是世事无常啊,以前的李显平是何等风光,这次据说省纪委调查下来,涉案的金额在200万,估计10年以上了,放下报纸,目光沉静地望着会议室里乱七八糟的奖牌上。

与此同时,财政局三楼尽头,一间没有任何门牌标识的办公室里。财政局长王琪正熟练地应付着马关乡党委书记林小松的“轰炸”。

“王局长,您行行好!水利上那二十万补贴,年前再不到账,县里建设水库,乡里搞保障欠的钱,根本就没法交代啊!县里开会纪要白纸黑字写着,您看……”林小松四十出头,资历尚浅,刚从乡长提上来不久,此刻摊开手里的文件,一脸焦急和无奈。

王琪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稀疏,脸上总是挂着人畜无害、弥勒佛般的笑容。他慢条斯理地喝着茶,等林小松说完,才放下杯子,笑眯眯地说:“哎呀,林书记,你的难处我理解。可是县里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啦,哪个部门不是拿着会议纪要、领导批条来找我?不瞒你说,光是县长签了字等着拨款的条子,我这抽屉里就压着七八张,咱们曹县长啊,都有意见了。僧多粥少啊!曹县长分管我们这块儿,现在管得严,超过十万的支出,必须他点头。年前这钱袋子,捂得紧呐。”他轻描淡写地把“曹县长”搬出来当挡箭牌,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脸上那副“老好人”的表情纹丝不动。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刚才那个年轻办事员探头进来,有些紧张:“局长,城关镇向书记……在会议室等您半个多小时了。”

“向书记?哪个向书记?”王琪一时没反应过来,依旧笑眯眯地问。

“就……就是城关镇的向书记,好像是叫向建民。”办事员小声提醒。

王琪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猛地一拍脑门,声音都变了调:“哎呀!我的天!你怎么不早说!那是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快,快请!”他站起身,也顾不上林小松了,语速飞快:“林书记,实在对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