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73章 于伟正下定决心,田嘉明道出实情_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 1273章 于伟正下定决心,田嘉明道出实情

第(3/3)页

闪的织衣针,显然没料到会突然涌进这么一大帮领导,慌忙把毛线团往抽屉里塞,两人都有些手足无措地站了起来。

丁洪涛没看人,他的视线落在积了灰的窗台上。他伸出手,用指头在窗台抹了一下,抬起手,四根手指头上沾满了明显的灰尘。吕连群反应快,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巾递过去。丁洪涛一边慢条斯理地擦着手,一边转向身旁分管科教文卫的副县长、也是县爱卫会主任马立新,语速压得有些慢:

“立新同志,你是抓科教文卫的副县长,还是爱卫会的主任。你看看这教育局的环境卫生,到了什么地步?财务科,管钱的部门,窗口单位,就是这个样子?乱停乱放,垃圾清理不及时,办公室内部管理松懈,这反映的是什么作风?”

马立新的额头上瞬间就见汗了,他张了张嘴,想解释两句,但看到丁洪涛那平静却带着压力的眼神,又把话憋了回去,只是连连点头:“是,是,丁书记批评得对,我们一定整改,立刻整改。”

丁洪涛没再多说,把擦完手的纸巾团了团,吕连群赶忙接过去。一行人沉默地跟着丁洪涛退出教育局院子,气氛比来时凝重了许多。我看到几个局长,拿出大哥大,已经开始遥控指挥了。

接着又检查了农业局和建委。情况大同小异。农业局的院子里堆着些不知名的杂物,墙角还有散落的垃圾;建委的办公室里面,图纸、文件摆放得杂乱。丁洪涛的眉头越皱越紧,说话的口气也一次比一次重,虽然依旧控制着音量,但那股不满意的劲儿,任谁都听得出来。

最后,大队伍回到了东洪大街上。作为县城主干道,这条路却不甚体面。不时有重型卡车呼啸而过,卷起阵阵尘土,扬尘四处弥漫。

路边的电线杆上,红红绿绿、歪歪扭扭地写满了治疗性病、疑难杂症的广告,显得格外扎眼。

大街背阴的角落里,用红砖水泥简单垒了几个垃圾池,但池里的垃圾早已满溢出来,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污水从池边流出,在地上洇开一片污渍。

丁洪涛指着那脏乱不堪的垃圾池,对身后黑压压一片的干部们开了口:

“同志们,今天县委办没有提前通知。我们这支队伍,除了城关镇的同志,还有县直部门、各个乡镇的负责同志。我为什么没安排大家乘车?就是要让大家用脚量一量,睁眼看一看,我们的县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眼前这一张张面孔,有的凝重,有的不以为然,有的则低着头。

“脏、乱、差!这三个字,体现得是淋漓尽致啊!群众最关切的生活环境问题,我们抓得不够有力,不够重视!连最基础的卫生工作都搞不好,怎么能行?”

他转头看向城关镇党委书记向建民:“向建民同志,你再看看这东洪大街上,有多少垃圾?有多少民房都还是土坯房?我们天天讲为人民服务,如果连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都给不了群众,这服务是不是打了折扣?”

放眼望去,确实如丁洪涛所言。街边垃圾随处可见,秋风一吹,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就飘飘荡荡。沿街的一些房屋十分老旧,墙皮剥落,虽然在县城主干道上,却显得破败不堪。

丁洪涛继续说道,语气沉痛了些:“同志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1952年就开始了。现在是1992年,这个活动持续推动了四十年。为什么在我们东洪县就推行不下去?为什么我们的干部,就不能帮助老百姓把环境卫生这件实实在在的事搞好?”

“卫生问题,看似是小问题,但恰恰能反映出我们的干部,做事是不是沉得下心,是不是真正投入到了工作中。所有领导干部都要认识到,卫生问题、环境问题,关乎群众的基本生活,也是我们东洪县的门面和形象!这件事,必须抓好!”

在场的干部们都认真地听着,县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从不同角度记录着丁书记现场讲话的场景。

讲完这番话,丁洪涛侧过身,看向走在身旁的我:“县长,你也讲几句,给大家做个指示。”

我点了点头,上前一步,接过简易铁皮扩音器。作为县长,我深知丁洪涛此举意在立威,也是想借卫生工作打开局面。但基层的困难,我也必须点出来。

“同志们,”我开口道,“丁书记指出的问题,很明显,也很客观。之前,县委、县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确实有待提高。一会儿回到县委会议室,我们还要召开全县环境卫生工作会议,到时候我再做具体布置。这里我只强调一点,工作要干,但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增加群众和基层的负担。”

我的话不长,但点出了关键。丁洪涛看了我一眼,眼神里看不出什么,只是微微颔首。

一行人沿着东洪大街往回走,这支由上百名领导干部组成的庞大队伍,引得路边的群众纷纷侧目。正走着,我看见一个老汉,赶着一辆驴拉的架子车,驴的脖子上挂着的铃铛“叮叮当当”地晃着,从对面过来。那毛驴瘦骨嶙峋,拉着一车红砖,走得缓慢。也许是见到这么多人受了惊,那驴子走到队伍跟前时,竟突然停下,不管不顾地在马路正中间“哗哗”地撒起尿来。

丁洪涛皱着眉头,看着地上迅速扩大的那摊尿渍,语气不悦:“东洪大街是县城的中心大街,是门面!这牲口随地便溺,成何体统?我看,这条大街以后就不要过牲口了!这尿了这么大一摊,谁来清理?”

那赶车的老汉见这阵势,也有些慌了神,脸上讪讪的,可驴子尿不完是不肯走的。常务副县长曹伟兵凑到县委副书记焦杨耳边,低声嘀咕了一句:“你就别看了,是头叫驴(公驴)。”

焦杨愣了一下,反应过来,脸上微微一红,赶忙扭过头,假装和旁边几位女干部说起话来,掩饰尴尬。

老汉手足无措地扬起鞭子,虚抽了毛驴两下,嘴里骂骂咧咧:“你个驴东西,真不晓事!当着这么多领导的面就乱拉!”他略带歉意地朝干部们点点头,又甩了下鞭子,毛驴“哼哧”了两声,低着头,拉着车继续慢吞吞地往前走。

城关镇书记向建民赶紧解释:“丁书记,这驴车现在还是不少群众重要的运输工具,特别是往城里工地送砖送料的,要是完全禁了,恐怕会影响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

丁洪涛摆了摆手,语气坚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要考虑,但县城的形象和管理也要提升。不能因噎废食!我看,县里必须尽快把城市管理局的架子搭起来,切切实实把城市管理工作抓起来,要规范管理,不是一禁了之。”

回到县委大院,时间是上午十点半。根据安排,十一点正式开会。离开会还有半小时,干部们三三两两地聚在院子里,晒着太阳,互相递着烟,说笑着。不少人脸上都带着不以为然的神情,觉得搞环境卫生,主要是城关镇的事,下面乡镇一没经费,二没专人,三也觉得没必要花这冤枉钱。

我径直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前脚刚进门,后脚就跟进来十几二十个干部,多是各乡镇的党委书记或县直单位的一把手。大家利用开会前这点时间,来坐坐,名义上是汇报工作,更多的是拉拉家常,增进感情,也是基层干部的一种常态。

办公室里很快就烟雾缭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倒的大多是苦水。中心思想无非是那几个:乡镇财政困难,收卫生费难度大;清理出来的垃圾没地方处理,县里没有规范的垃圾填埋场;现在突然要大搞环境卫生,太仓促,很多实际问题没解决。

我给大家散着烟,听着他们的抱怨。作为县长,我需要了解这些真实的声音。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我才开口:

“同志们啊,洪涛书记要抓卫生、抓城市建设,这个方向是对的。改善环境,群众肯定欢迎。大家有困难,县里也清楚。但工作不能因为困难就不推进。我的意见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关键是做实事,见实效,不要搞花架子,更不能劳民伤财。”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