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 1278章 于伟正初识正阳,丁洪涛遇上记者
第(2/3)页
字。那些地方的市场管理方和政府相关部门,他们是真心真意地在为商户服务,为市场繁荣创造条件的。那种服务的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让人感觉他们是和商户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的,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衙门式的管理架子。”
他对比道:“您想啊,于书记,咱们现在的国营百货大楼、供销社,那些营业员的服务态度,跟人家比起来,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他们这种完全面向市场、服务至上的理念,很大胆,也很前卫。他们搞的这个市场,里面可能没有一家国营单位,完全是依靠灵活的机制和服务,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传统的国营商业网点。我认为,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一次非常成功的、伟大的尝试。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东原的实际,我们也一定能搞成、搞好这样一个有活力、有效益的批发市场。”
于伟正听完,脸上露出了较为满意的笑容,他点了点头,说道:“嗯,考察得很全面,汇报得也很仔细,关键是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体会。这说明你们是用心去做了调研的,这一点很好。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带着问题去学,这一点值得肯定。”
他随即转向王瑞凤:“瑞凤同志,结合同志们的汇报意见,特别是正阳同志谈到的这些外地经验,你也谈谈你的想法,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我们应该重点把握哪几个方面?”
于伟正极为重视东投集团,认为它是东原体量最大、效益最好、也最具改革潜力的国有企业,是全市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试验田。因此,他才会经常到东投集团来调研,现场办公,希望它能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会议持续到中午十二点半才结束。于伟正做了总结性讲话,原则同意启动批发市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选址规划工作,要求由王瑞凤牵头,光明区、建委、计委、东投集团等部门参加,尽快拿出更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实施方案,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对于棉纺厂移交东投集团托管的事情,则明确要求计委牵头,一个月内完成协议签订和移交工作。
调研结束后,时间已近下午一点。于伟正婉拒了东投集团准备的午餐,只是和班子成员在办公楼前简单握别,便与周宁海、王瑞凤等人乘车返回市委。
返程的路上,车内气氛略显沉闷。于伟正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思考着上午在东投集团的调研情况。坐在副驾驶的市委秘书长郭志远转过身,压低声音汇报道:“书记,刚刚接到省委组织部的正式电话通知。”
于伟正睁开眼,“嗯?”
“是关于市政府秘书长方建勇同志的工作调动。”郭志远语气平稳,“正式调令文件已经通过机要渠道发到市里了。”
于伟正坐直了些身子,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决定是正式调动?不是挂职?”
郭志远肯定地答道:“是正式调动。组织关系、行政关系、工资关系全部转走。具体担任什么职务,电话里没有明确,但那边透露,下一步肯定会安排实职岗位。”
于伟正目光投向车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沉默了几秒钟,缓缓说道:“这是个好时机啊。我们东原的干部,能够走出去,到更高的平台上去学习锻炼,开枝散叶,这是好事,说明省委肯定我们东原干部队伍的素质,也对东原未来的发展有利。”
他顿了一下,指示道:“这样吧,志远同志,你下午安排个时间,我亲自和建勇同志谈一谈。毕竟是为市里服务多年的老同志了,要肯定他的成绩,也要代表市委表示祝贺和支持。”
车到市委大院,已是一点多。于伟正、周宁海、王瑞凤等几位领导便一同来到市委机关食堂的小包间用餐。平日里,市委书记若不在机关吃饭,食堂的饭菜颇为朴素简单,一荤两素一汤,标准控制得很严,甚至比不上外面街边小馆子的实惠。但今天于伟正在,食堂大师傅自然加了两个硬菜,一条清蒸鱼,一盘红烧肉,算是工作餐里难得的“盛宴”。几位常委围坐一桌,一边吃饭,一边随意地聊着上午的调研和市里一些不急迫却需通气的工作,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场合,信息流动更快,也常能碰出些火花,被机关里的工作人员私下称为“小常委会”。
午饭过后,于伟正没有休息,直接将常务副市长王瑞凤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亲自给王瑞凤泡了杯茶,放在她面前的茶几上,自己则坐回主位沙发,看似随意地问道:“瑞凤同志,庆合同志离开东原,到省里任职,有小半个月了吧?”
王瑞凤端着茶杯,点点头:“是的,书记,快二十天了。”
于伟正看着她,语气平和却带着笑意:“怎么?省里的文件迟迟不下,是不是省里还在考虑,或者……你自己有什么别的想法啊?想着离开东原,另谋高就啊?”这话问得直接,既是关心,也是试探。
按照常规,市长调离,作为常务副市长的王瑞凤是顺位接任的最有力人选。之前省委组织部长曹立人也确实向于伟正透过口风,下一步有意让王瑞凤来接任市长。但官场上的事,不到最后一刻,谁都说不准。
王瑞凤放下茶杯,神情坦诚地说道:“书记,这个估计是省委领导还在通盘考虑吧。我个人肯定是愿意留在东原,在书记您的领导下继续工作的。东原的情况我刚摸熟,很多工作正在推进,半途而废太可惜了。”她从市委书记于伟正的角度考虑,自己留任是对东原最有利的选择,毕竟她在省里乃至更高层面都有些关系背景,能为东原争取更多资源。
于伟正脸上露出些许笑意:“好啊,瑞凤同志,只要你能沉下心留在东原干,我就放心了。东原现在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需要稳定,也需要闯劲。”他话锋一转,提到具体工作,“这次省制药厂能最终决定落户东原,你前期是费了大力气的,上下协调,做了大量工作,居功至伟。我已经给朝阳同志交待了,让他最近什么都别干,全程陪同省制药厂的考察组,务必把落户的各项细节谈妥、敲死。这件事如果最终能圆满成功,我给你记头功。”
王瑞凤连忙摆手,谦逊地笑道:“书记,功劳可不能记在我一个人头上。主要还是书记您掌舵掌得好,决策英明。具体的落实,还是靠基层的同志们跑断腿、磨破嘴。功劳是大家的。”
谈完省制药厂的事情,于伟正身体微微前倾,带着征询的口气问道:“瑞凤同志,从你这个常务副市长的角度,结合上午的调研,你认为,东投集团下一步,由谁来出任这个一把手比较稳妥呀?”
王瑞凤沉吟片刻,显然对此事有过深思熟虑:“书记,不瞒您说,以前我对胡晓云同志,多少还有一些看法。觉得这位女同志,作风上可能还是有点……,甚至有人说些闲话。后来也听一些知情的同志讲,胡晓云同志的婚姻非常不幸,女人在体制内走到她这一步,很不容易,如果纯粹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考虑,我认为胡晓云同志的市场敏锐度、闯劲和业务能力,是比较适合担任东投集团总经理的。”
于伟正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反复琢磨着胡晓云与贾彬这两个人选。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瑞凤啊,你有没有考虑过……第三种方案?”
“第三种方案?”王瑞凤略显疑惑,“书记,您还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还是觉得贾彬同志……”
于伟正摇了摇头:“贾彬同志一直在党群口工作,搞政工是一把好手,但东投集团是我们东原经济的领头羊,是要在市场上真刀真枪拼杀的。没搞过经济工作的干部,是绝对不能当行政一把手的,这一点我一直很坚持。但是呢,胡晓云同志作风上的问题,或者说可能带来的争议,也是我们不能不慎重考虑的。她能力强,但有时不够稳重,需要有个镇得住的人掌总。”
他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构想:“我有个思考。党委书记、总经理、董事长,这本身就是三个可以分设的岗位。鉴于东投集团的重要性,把它完全交给他们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太放心啊。我考虑,这个董事长的人选,还是要能把握大方向,既要懂经济,也要懂管理,政治上更要绝对可靠。我建议,是不是可以考虑,让张云飞同志任东投集团董事长?贾彬同志呢,继续担任党委书记,维持集团稳定。观察一段时间,如果贾彬同志适应得快,时机成熟,可以把他调整到县区去担任党政主要领导,补上基层历练这一课。你看怎么样?”
王瑞凤立刻明白了于伟正的深意:这是要让张云飞以董事长身份实际掌控东投集团大局,让胡晓云发挥经营特长,同时给贾彬一个过渡和锻炼的机会,为下一步重用做准备。她思忖着说:“书记,您这个考虑很周全。不过,现在县区党委书记的位置……好像没有空缺啊?”
于伟正没有隐瞒,直接说道:“瑞凤同志啊,我到东原已经大半年了,出于稳定的考虑,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干部调整。这次啊,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认为有的同志表现突出,可以进一步使用;有的同志呢,可能不太适应现岗位,可以做一些调整;特别是极少数像丁刚那样德不配位、甚至违法乱纪的害群之马,必须坚决拿掉!我已经给市纪委交了底,要严查严办,绝不姑息!”
王瑞凤也想趁机了解一下书记对下一步干部调整的整体思路,便试探着问:“于书记,那您下一步,对县区委书记这一层面的干部,有什么初步的考虑吗?”
于伟正笑了笑,说得比较保留:“瑞凤同志,实不相瞒,这一点我还没有完全考虑成熟。干部工作是大事,需要通盘考虑,慎重稳妥。等我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再和你交换意见吧。”
王瑞凤自身还只是常务副市长,没有解决市长职务,而市委副书记周宁海在干部问题上也有一定发言权,省委需要统筹平衡,所以在人事问题上,她自然表现得更加谨慎和保守。她适时表态道:“书记,干部人事工作,您是专家,您既当过省委组织部的干部处长,又在地市担任过组织部长、市委书记,经验丰富,把握得准。我们肯定坚决拥护市委的决定。”
于伟正对王瑞凤这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回答颇为满意。有了常务副市长的支持,政府这边的工作就好推动多了。他最后强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