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_大明:我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曝光了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38

第(2/3)页

      朱怀带着宁沐雯走过去,一路上,被眼前棉织工坊给震撼的不轻。

        张大娘热络的给朱怀介绍着。

        “整套棉纺织工序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棉籽;宋朝之前,都要让咱一个个剥棉籽。”

        张大娘指着面前的轧车,自豪的道:“宋朝的黄道婆创造了它,现在咱脱棉籽就不需要费事咯。”

        朱怀定睛望去,见轧车的主要结构为一对碾轴。

        由一根直径较小的铁轴,配合一根直径较大的木轴组成的。

        两个轴上都装有曲柄转轴,操作时由两人转动碾轴,另一人将棉桃喂人两轴中间的空隙里,利用这两根直径不同、速度不等、回转方向相反的碾轴相互碾轧,将棉籽从棉桃里挤出来。

        朱怀看完,不免感慨老祖宗手艺的高超。

        张大娘是该自豪。

        因为这种技术,直到四百年之后,美洲的黑奴们紧张地劳动一天,未必能剥离出一磅棉花!

        张大娘继续侃侃而谈的介绍:“剥了棉籽之后,第二道工序就需要‘弹’。”

        传统的方法是用一尺多长的小竹弓来弹松棉花的。这种小竹弓用竹做弧,用线做弦,弹力小,效率低。黄道婆把小弓改成了四尺长的大弓,用绳弦代替线弦,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槌子击弦弹棉。

        当然,到了明朝,弹棉花的技巧更加高超,在黄道婆的基础上大明的能工巧匠们,已经发明了赶车,这种车,自己一个人就能操作,右手转动曲柄,左足踏动踏板,左手喂添棉花,如此一来,就能达到一人弹棉花的技艺。

        “第三道工序,就要纺了。”

        纺,才是真正意义上华夏民族最具备技术结晶的一项工艺。

        它突破了从传统的式单锭手摇纺车,改进了三锭脚踏纺车!

        或许人们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老马在《资本论》里曾经说过,当英国人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但要找到能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却几乎和找双头人一样不易。而黄道婆发明的纺车却是三锭的,并且一般人都能掌握!

        骄傲吧!这该感到骄傲!该为华夏农民智慧结晶感到骄傲!

        至于最后一道工序‘织’就是全部看妇女们的手艺了。

        等张大娘介绍完毕一切之后,朱怀才感慨大明手工业发展程度究竟多么高超。

        老祖宗的传统技艺,在这个时代,足够碾压世界任何角落的人!

        后来因为我们闭关锁国了,跟不上时代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