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35 章 于伟正杀伐果断,丁局长局长助理
第(1/3)页
在县石油生产公司那空旷、弥漫着淡淡油污气味的厂区里,市委书记于伟正那掷地有声、带着凛冽寒意的“三个杀字”,狠狠砸在现场每一个人的心头上。
我站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能清晰感受到那话语中蕴含的雷霆之怒和决心。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这位新任市委书记的锋芒——如此锐利,如此决绝,用“杀伐果断”来形容,毫不为过。
这并非孤立的表现。在来时的车上,当谈及已被判处死刑的沈鹏时,于伟正书记的语气就已是冰冷彻骨,直言其“死不足惜”、“死有余辜”。沈鹏的罪行铁证如山,法院判决已下,倒也在情理之中。然而,胡玉生的案子尚在审查阶段,法院尚未最终定论,于书记便当众以如此严厉的口吻定下基调,甚至直接点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份魄力与决心,在地方官场上实属罕见。这种近乎“零容忍”的态度,我只在部队执行特殊任务时见过,在地方复杂的政治生态中,还是头一遭。看来,这位书记是铁了心要以雷霆手段整肃吏治,重塑东原的政治生态了。
厂区内一片寂静,只有寒风刮过锈蚀管道的呜咽声。在场的工人、干部,包括田利民在内,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在公开场合如此直白地表达对腐败分子的深恶痛绝,甚至直接预示其结局,这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东原的天,真的变了。
于伟正的目光扫过众人震惊的脸庞,语气稍缓,但依旧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同志们,沉痛的教训必须深刻汲取!但归根结底,我们的重心还是要回到发展上来。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才能让东洪真正走出困境。”
他说完,目光精准地落在站在前排、略显局促的田利民身上:“姓田是吧?田利民同志?”
“是,书记,我是田利民。”田利民连忙上前一步,声音略显紧张。
“嗯,”于伟正微微颔首,问道,“田利民同志,警钟我要给你敲在前面啊。经营困难是事实,亏损也是事实,这些市委都清楚。但是,你要明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能不能保住石油生产公司这个牌子,能不能让这个厂子活下去,关键不在县委、县政府,更不在市委、市政府,而在于你们企业自身!”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如果你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出路,实现扭亏为盈……我给你们透句实话,政府背不动所有亏损企业的沉重包袱!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现实所迫啊,政府有限的财力不可能无休止地填补亏损的无底洞。换句话说,市委、市政府会给你们一个期限,一个机会。如果到期仍不能扭转局面,那么市委就要考虑将这个包袱推向市场,推向社会!通过改革的方式,寻求新的生机。”
他环视四周,声音沉稳而有力:“当然,改革的方式有很多种。关停并转只是其中一种选择,股份制改造、引入社会投资、管理层持股试点等等,都是可能的路径。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东洪石油公司、能够让它重新焕发生机的道路。”
田利民脸上露出凝重之色,深吸一口气,郑重表态:“书记,我们一定竭尽全力,争取……不,是必须把企业盘活,实现营收!”
“不是争取,是必须!”于伟正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这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果连你们自己都没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仅仅指望东洪县财政或者市里输血,能支撑你们亏损几年?一年?两年?最终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
他转向我,又看向田利民:“你们现在维持运转的资金,主要靠什么?银行贷款吧?”
“是的书记,”田利民点头,“生产经营型企业,有石油资源做抵押,银行贷款相对容易一些。”
“容易?”于伟正眉头微蹙,“这种‘容易’能持续多久?银行贷款也是国家的钱,是宝贵的金融资源!拿国家的资源,做亏本的买卖,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我们脚下的石油,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我们几代人,甚至子孙后代的财富!如果现在开采出来,不仅不能创造价值,反而在亏本,在消耗,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暂时封存起来?等到国际市场好转,或者干脆留给更有能力、更能创造价值的后代去开发?这难道不是对历史、对未来更负责任的态度吗?”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田利民:“一年!我再给你们一年时间!1992年!这不仅是给东洪石油公司的最后机会,也是全市所有亏损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的契机!如果到92年底,还不能实现扭亏为盈的国企,市委、市政府将重新审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存在方式!该改革的改革,该退出的退出,绝不手软!”
这番话,不仅是对田利民说的,更是对在场所有干部,特别是对我这个县长说的。压力,沉甸甸地压了下来。
于伟正说完,转向我,语气变得语重心长:“朝阳同志,说句实在话,我认为东洪县的基础条件并不差,甚至可以说比东原很多县都要好。你们守着石油资源,拥有大片的平原沃土,更有百万勤劳的劳动力。这种情况下,全县的综合排名还只是中下游,我认为很不应该!市委对东洪的发展,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你们能真正解放思想,拿出魄力,把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离开压抑的石油公司厂区,车队驶回东洪县城。随后,我们驱车简单视察了县工业开发区。看着开发区内几家正在建设的企业,于伟正没有过多点评,只是叮嘱要注重环保和安全生产。
一行人来到了县委大院之后,于伟正下车,站在略显陈旧的县委办公楼前,环顾四周,脸上露出一丝感慨:“东洪县委大院……上次我来,还是三年前宣布干部调整的时候。一晃三年过去了。”他抬手指了指大院外的主街,“今天来的路上,看到县城还是有一些变化的。门面房多了不少,临街的房子很多都改成了商铺,老百姓的商品经济意识在增强,这是好事。”
他话锋一转,带着辩证的眼光:“不过,这种改变还很粗浅,还很粗放,距离深层次、结构性的变革还有很大差距。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循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同志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保持战略定力!”
于伟正书记一边看一边又道:“这样吧,还是要听一下,同志们的工作汇报。”
我向于伟正汇报:“书记,因为明天市‘两会’开幕,县人大的刘进京主任和县政协的刘超英主席,已经带着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到市里报到去了。”
于伟正摆摆手,神态平和:“没关系,今天主要是想听听你们在家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思路,了解一下大家的真实想法。有一位算一位,大家畅所欲言,重点谈问题,谈思路,谈需要市委协调解决的困难。”
我立刻示意身旁的县委办主任韩俊,赶紧通知在县委大院待命的各位领导。好在上午接到通知后,我就预判下午可能会有座谈,已经让各位常委和副县长在各自办公室待命。
于伟正去洗手间稍作整理后,便来到了会议室。他进门时,在座的县领导们纷纷起身。于伟正面带温和的笑容,朝大家招了招手:“坐,都坐。有些同志还是老熟人嘛。”他的目光扫过宣传部长刘志坤和县委办主任吕连群,“志坤同志是从文化系统出来的吧?连群同志还是老岗位,辛苦了。”
刘志坤和吕连群连忙上前与于伟正握手寒暄。一番简短的介绍和问候后,众人重新落座。
会议由市委秘书长郭志远主持。他简明扼要地开场:“同志们,于书记履新第二天就到东洪县调研,充分体现了市委对东洪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同志们的深厚情谊。今天这个座谈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真实的工作情况、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的思路。请大家畅所欲言,重点突出问题和建议。朝阳同志,你看哪位同志先开始?”
按照惯例,资历较浅的先发言。我看向分管科教文卫的副县长马立新:“立新同志,你是新当选的副县长,就从你开始吧,重点汇报一下科教文卫方面的工作。”
马立新显然有些紧张。他原是县一中校长,在教育领域颇有建树,但担任县领导时间不长。他慌忙翻开笔记本,清了清嗓子:“于书记,各位领导,我向您简要汇报一下东洪县科教文卫工作。首先说教育,这是我比较熟悉的领域。东洪县历来重视基础教育投入,特别是朝阳县长到任后,大力推动民办教师转正工作。我县现有民办教师约1600名,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分批逐步解决他们的转正问题……”
于伟正听到这里,微微抬手,温和地打断道:“立新同志,我打断一下。我记得在我离开东原之前,全市就已经统一部署启动了民办教师转正工作。怎么东洪县现在才开始推动?我记得滨城、定丰、临平这些条件同样艰苦的县,当时都克服困难完成了任务。”
马立新被问得一愣,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下意识地看向我。我对他点点头,示意他实话实说。
马立新定了定神,解释道:“书记,这个……说来话长。当时省市文件的精神是‘鼓励有条件的县逐步实施’。当时东洪县财政状况确实非常困难,前任主要领导……呃,李泰峰同志认为条件尚不成熟,就把这项工作暂时搁置了。是朝阳县长来了之后,我们才下定决心,咬紧牙关,重新启动并全力推动这项工作的。”
于伟正听完,面色平静,没有流露过多情绪,只是点了点头:“嗯,明白了。在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把教育抓上去,把升学率保持在全市前列,同志们确实不容易。这恰恰说明,事在人为!教育是百年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一个地方,只有真正重视教育,舍得在教育上投入,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保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