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 1268章 于伟正谈李正阳,胡晓云说要离婚 
第(2/3)页
隆,没有追求人多、阵势大,而是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派出了一个六人小组,由一位得力的中层干部带队。为什么只派一个精干的小组呢?就是想让这双‘眼睛’能够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系统地看一看高、中、低不同档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商贸基地和批发市场。从顶尖的现代化市场,到区域性集散中心,再到草根成长起来的特色市场,都走一走,看一看。这样考察回来后的分析和建议,才能有对比、有鉴别,才能更全面、更客观,避免片面性,也防止犯眼高手低的毛病。”
于伟正听完,赞许地点了点头,但作为市委书记,他的思维总是带着一种全局的审视和告诫的意味。他脸上的笑意收敛了一些,语气转而带上了一丝提醒:“晓云啊,你有这个主动性,想在前头,干在前头,这很好,是负责任的表现啊。不过啊,”他略作停顿,目光变得严肃了些,“现在下面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就是把外出调研、学习考察啊,当成了一种变相的福利,搞成了公费旅游。跑的地方不少,看的景点很多,照片拍了一堆,但回来之后,真正的成果却没有多少,写出来的报告也是东拼西凑,从报纸上、文件上摘抄几句,解决不了我们东原的实际问题。这种风气,要不得啊!既浪费了公帑,也败坏了作风。你们这次出去,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要带着问题去,装着答案回。”
胡晓云立刻表态,语气坚决:“于书记,您放心,这个问题我们特别注意了,集团党委贾书记也反复强调了纪律。这次带队出去调研的同志,是我们集团酒水销售公司的经理李正阳同志。这位同志作风扎实,事业心强,头脑灵活,又常年跑市场,是我们集团的一员干将,我们是充分信任的。”
“李正阳?”于伟正重复了一下这个名字,手指在太阳穴上轻轻敲了敲,似乎在记忆中搜索。他对干部的名字,尤其是可能存在的各种关联,保持着一种组织干部出身的本能敏感。“这个名字有点耳熟……这个李正阳同志,该不会和朝阳同志有什么关系吧?”
胡晓云笑了笑,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不令人反感的恭维:“于书记啊,您这记性真好,什么事都装在脑子里,明察秋毫。李正阳同志和李朝阳县长是亲戚关系,是朝阳县长的亲哥!”
于伟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示意胡晓云继续说下去。
“这位正阳同志,在我们东投集团,特别是在他负责的酒水销售公司,干得是非常出色的,是员公认的闯将、干将。不瞒您说,平安县如今每年能给县财政上交近五千万税收的高粱红酒厂,当初能起死回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这里面一多半的市场开拓功劳,都得记在李正阳和他带的销售团队身上。这个同志是真舍得吃苦,懂得经营,也真心愿意干实事。他常年跑销售,走南闯北,周边各地市,上到首都,下到深圳、广东,他都去过,对各地的商贸市场、批发流通环节的情况非常熟悉,知道该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
于伟正道:“晓云啊,你对这个正阳同志很是认可嘛!”
“是啊,集团是经过慎重研究,才委托他带队出去调研。现在人还在回来的路上,估计就这一两天就能回到东原。一回来,我们就督促他们尽快整理报告。”
于伟正满意地“嗯”了一声,身体向后靠回椅背,显然对胡晓云的这番安排和解释感到满意。“很好。‘要我干’和‘我要干’,这中间积极性、主动性不一样啊,最后产生的效果、了解到的情况的深度和真实度,也必然大不相同。这个正阳同志回来之后,让他尽快把调研报告整理出来,要言之有物。瑞凤同志过两天也该从省里回来了,等她回来,我们抓紧时间开这个协调会,听听调研组的汇报,也听听各部门的意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搞经济工作,有时候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下架子,虚心向搞得好的地方学习,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哪些是我们现在就能借鉴的。只要条件基本具备,看准了的,该借鉴的要大胆借鉴,不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于伟正的这个观点,强调学习和借鉴,与市委副书记周宁海之前在调研东投集团时强调的“东原有自己的市情,不能照搬照抄任何地方经验,要有自己的定力”的思路,显然有所不同,甚至隐含着某种程度的批评。
胡晓云心里清楚这一点。她记得周宁海副书记当时说得也很有道理,语气深沉,还举了例子:省里、市里都曾多次组织过各级干部去南街村、华西村学习考察,按理说,村一级的企业,技术、资金、人才条件都差不多,甚至我们的一些乡镇企业在基础上可能还好一些,但整个东原市,甚至放大到全省,真正学成回来、有所建树的却没几个。
这说明什么?说明简单照搬是不行的,关键在于消化吸收,在于结合本地实际创新。东原市党委、政府每年也会组织一些考察学习活动,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确实很多时候效果不尽如人意,“一看激动,回来不动”的情况比较普遍,考察报告写得天花乱坠,最后能落地的不多。
但眼下,市委书记于伟正的观点,似乎更倾向于“当抄则抄,能上则上”,认为在基础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别人的成功经验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关键是要有学习的诚意和行动力。这两种思路,背后反映了两位主要领导不同的工作风格和施政理念。
胡晓云心里隐隐感到,如果于伟正书记和周宁海副书记将来一个担任市委书记,一个担任市长,那么在东原市的经济发展路子、工作着力点上,可能会产生比前任钟毅书记和周鸿基副书记时期更为明显的分歧甚至碰撞。毕竟钟毅和周鸿基那两位老领导与齐永林共事多年,彼此虽有摩擦,但在大事大非上非常默契,个人权力的欲望相对没那么外露和急切,对政府层面的事务,对于当时像齐永林那样有魄力、有能力的市长,还是比较尊重和倚重的,分歧多出现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而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他们更多的是把握方向,发挥像齐永林这样的专业干部的作用。但现在……胡晓云感到一种微妙的张力正在形成。
她又和于伟正简单交流了几句对东原当前商贸状况的看法,主要是聆听书记的指示,然后便适时地起身告辞。于伟正也没有多留,只是再次叮嘱调研报告要扎实,便低下头继续批阅文件了。
从于伟正书记办公室那铺着暗红色地毯的走廊出来,胡晓云没有直接下楼回集团,而是转身沿着楼梯走到了五楼。五楼是市政府办公室所在的区域,气氛与七楼市委核心区略有不同,少了几分肃穆,多了几分忙碌。她轻车熟路地走到了副秘书长晓阳的办公室门口。门是虚掩着的,她轻轻敲了敲,然后推门进去。
晓阳正伏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写着什么,听到动静抬头见是胡晓云,立刻站起身,脸上露出热情而亲切的笑容,心里却瞬间闪过一个念头:是称呼“胡总”显得正式但可能有些生分,还是叫“嫂子”显得亲近但可能有些逾矩?她迅速做出了判断,迎上前两步说道:“姐,您今天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了?”
晓阳选择了更显亲近的“大姐”这个称呼,既拉近了关系,又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w00.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